close

  加快安置房建設,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完善三級醫療體系,推進菜籃子工程……在南充市嘉陵區,一連串濃墨重彩的民生舉措,實實在在保障、改善著群眾生活,為70萬名嘉陵人鋪展開溫暖的民生畫捲。
  □嘉宣 樊俊 王青山 張立東 圖片由嘉陵區委宣傳部提供
  破解資金難題 讓百姓夢圓安居
  10月8日,82歲的嘉陵區鳳埡街道辦泥溪口社區居民劉德戶來到位於嘉陵區茶盤路的居民安置房建設工地,“視察”工程進展情況,這已成了劉大爺每天的“必修課”。該處正在建設的是泥溪口棚戶區15萬多平方米的改造安置房。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房屋老舊,道路狹窄,到處髒亂差……這是泥溪口棚戶區曾經真實的寫照。
  近年來,嘉陵區堅持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相繼啟動了泥溪口、茶盤寺、馮家橋、暢豐車橋1期、張家灣、小橋子、黃蓮灣等10處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總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
  經過調查、論證、測算,全區當前需要實施棚戶區改造170多萬平方米,預計投入資金40億元,這對於“財政窮區”嘉陵區來講,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錢從哪裡來?該區實行政府主導、爭取貸款支持、引進市場參與的方式,開闢多元化資金籌集渠道,一舉破解了“錢從哪裡來?”的難題。
  在嘉陵區燕京大道東北側的馮家橋棚戶區改造項目工程建設現場,一棟棟樓房已拔地而起。“投資4億多元的馮家橋棚戶區改造項目,是引進南充市第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採取BT模式投資建設的。”嘉陵區城鄉規劃建設局副局長弋文平介紹。
  在籌措棚戶區改造建設資金方面,嘉陵區一方面積極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專項貸款,目前該區的暢豐車橋2期、張家灣棚戶區改造項目已申請到第一批國開行危舊房棚戶區改造項目專項貸款資金7.2億元,黃蓮灣、小橋子棚戶區改造項目第二批貸款資金8.8億元正進行項目審查;另一方面,嘉陵區還通過爭取中省項目補助資金、公積金貸款、企業債券融資,結合開展土地收儲實現土地收益等多元化籌措資金,有效地破解了棚戶區改造40億元的資金難題。
  把最好的黃金口岸留作棚戶區安置房用地。在棚戶區拆遷之前,嘉陵區政府就組織城鄉規劃建設局、街道辦、社區幹部和群眾代表召開聽證會,宣佈棚戶區改造安置房擬建地,由政府與群眾協商選擇安置房擬建地。
  茶盤寺棚戶區安置房緊鄰光彩實驗小學、嘉陵區人民醫院以及正在建設的南充希望城等商業綜合體;看守所棚戶區安置房選址緊鄰嘉陵區政府,周邊擁有鑫盛農貿市場,南高嘉陵校區、火花三小等學校,安置戶子女可實現家門口上學……
  目前,總面積62萬多平方米的泥溪口、茶盤寺、馮家橋、暢豐車橋1期棚戶區改造安置房正在加快建設中;總面積109萬多平方米的麗陽3區、暢豐車橋2期、張家灣、小橋子、黃蓮灣、看守所等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工程已啟動規劃建設。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 讓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金秋十月,走進嘉陵區火花三小,綠樹紅英,草青花香,漂亮的教學樓,一流的塑膠運動場,讓人處處感受到現代化的教育氣息。“投資約2000萬元的火花三小擴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教學綜合樓及運動場目前已投入使用。”嘉陵區教育局副局長蒲國強介紹,以前的火花三小是典型的大班學校,每班平均90人左右。擴建後,教學區面積擴大了5倍,每個年級的班級數都有所增加,每班學生人數降到約60人。目前,火花三小有教師108人、學生2500人。硬件設施的改善,讓學校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實施教師校際交流,縮小城鄉師資差距,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保證特困生受教育權……3年多來,嘉陵區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入1589萬元,完成25個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投入11036.9萬元,新建、改擴建城區學校校舍12.5萬平方米;投入資金995.8萬元添置學校教育技術裝備,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早上,嘉陵區火花街道辦的周顯耀帶著剛滿3歲的兒子周桐南,來到家附近新建的濱河幼兒園上學。這所今年投入使用的幼兒園總投資1800萬元,占地6.5畝,集教學、活動等功能於一體,接納了400多名幼兒入園。
  目前,嘉陵城區適齡幼兒近8000人,為解決城區“入園難”問題,該區一邊規劃興建大型幼兒園,一邊鼓勵成立符合辦學條件的私立幼兒園。2009年至今,城區幼兒園從4所增加到25所,緩解了城區適齡幼兒的入園問題。同時,為促進學前教育城鄉一體化優質均衡發展,解決農村孩子“入園難、入園貴”問題,該區出台了農村學前教育發展3年行動計劃,加大投入力度,實施農村幼兒園新建、改造、提升工程,目前,該區所有鄉鎮已實現“一鎮一園”,讓農村學前教育呈現出均衡、協調、規範發展的良好態勢。
  “預計到2015年,嘉陵城區將新增校舍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學生席位約1.4萬個。”蒲國強介紹,為化解城區大班額問題,解決新增適齡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今、明兩年,該區將投入資金約7億元,在嘉陵城區興建南湖中學、思源實驗學校、南榮路小學,並改建嘉陵一中等10所學校,力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孤殘兒童入學率達100%,為每一個適齡孩子提供入讀公辦學校的機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優質教育,讓義務階段教育得到均衡發展。
  “教育質量的提升,光有漂亮的校舍、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還不夠,關鍵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蒲國強介紹,為了縮小校際間的差距,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近3年來,該區通過公開招考、招聘的方式,新招錄優秀年輕教師400多名,激發了農村教師隊伍活力,優化了農村教師隊伍結構。同時,該區還通過實施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城區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城鄉師資水平的均衡發展。
  同時,關愛特困學生活動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寒門學子的心田。該區通過實施特困學生專項救助,按小學生、中學生每年1000元的救助標準,使他們不因家庭暫時困難而影響學業。近年來,該區共資助貧困學生3.12萬人次。目前,嘉陵區已建立了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
  完善三級醫療體系 讓群眾看病不再難
  “在這裡看病方便,不用到大醫院去擠。”10月9日上午,在嘉陵區人民醫院門診部,來自木老鄉的安先富正在掛號看病,現在他不用去城區就能享受到南充市中心醫院的醫療資源。
  2012年,嘉陵區政府利用市公共衛生應急醫院的資源,與市中心醫院共同投資1000多萬元,按照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標準和要求,將其改建成嘉陵區人民醫院,它是該區第一座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自去年7月開業以來,嘉陵區人民醫院門診病人達12000餘人次,住院病人1500人次,手術400台次,大大緩解了該區群眾“看病難”問題。
  “今年,川北醫學院擬在白燕大道旁修建川北醫學院附屬嘉陵醫院。醫院將按照三甲醫院的標準規劃設計,規劃占地150畝,建築面積不少於10萬平方米,設計床位1000張。”嘉陵區衛生局負責人介紹,該區政府已與川北醫學院正式簽訂協議,建設川北醫學院附屬嘉陵醫院。
  不僅如此,該區積極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目前,該區有320個村衛生站,32家鄉鎮衛生院,村、鎮、區三級醫療體系已逐步形成。
  9月27日,嘉陵區婦幼保健院住院部,一對年輕的父母正在為住院3天的孩子小聰辦理出院手續。母親趙欣告訴我們:“小聰得了肺炎,治療花了1100元,我們只交了700多元,其餘的在醫院就報銷了,不用再跑一趟,比以前方便多了。”“嘉陵區在定點醫療機構全面實施打卡直補,已初步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報銷。”該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負責人說,以前有些病需要患者先墊付全額費用,現在都是即時結算,“在哪住院在哪報銷,當天出院當天報銷,極大方便了群眾。”“醫生,請你幫我看一下,我現在的血壓比以前下降了嗎?”10月9日,在火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血壓患者陳海光正在就診。社區醫生測量了陳海光的血壓,再通過網絡調出他的健康檔案,與以前的數據作了一個對比,然後告訴他:“你這段時間的血壓穩定,需要繼續保持,我給你換一種藥鞏固一下。”
  拿到藥後,陳海光高興地說,“有了健康檔案,看病方便多了,有什麼情況,醫生一查就知道了。”
  該區衛生局負責人說,截至目前,該區已累計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56萬餘人份,建檔率達95%。該區44490名高血壓患者、18378名糖尿病患者以及59284名65歲以上老人被納入了健康管理範疇。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區孕產婦死亡率為零,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97.16%;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2105人,住院分娩率達99.78%。
  擴容升級農貿市場
  讓百姓的菜籃子更“結實”
  10月12日一大早,家住“嘉州陽光”小區的張超英大媽不到8點鐘就出門買菜。她在樓下登上了3路公交車,在螞蝗堰站下車,然後步行過馬路,來到陳壽路的花卉農貿市場。買好菜再原路返回,到家時已經快10點鐘了。“小區附近沒有菜市,太不方便了。”張超英說。與張大媽有同樣困擾的嘉陵城區居民,在該區不占少數。
  據瞭解,目前,嘉陵城區面積約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萬人。而城區現有農貿市場僅5家,在城南和城西片區只有一家農貿市場,尤其是城南居民,買菜最遠的距離達2.5公里,十分不便。
  為此,自去年以來,該區累計投入資金2.12億元,對城南綜合農貿市場、金界農貿超市進行擴建、改造升級,以滿足更多市民的購物需求。
  金界農貿超市,是原匹克市場的改造升級版。匹克市場始建於1998年,歷時久遠,因存在市場佈局不合理、採光不好、環境衛生排放不達標等諸多不足和缺陷,且市場的有效面積僅有6000平方米,因此,嘉陵區委、區政府決定對該農貿市場進行搬遷、改造升級。
  “總投資約2億元的金界農貿超市,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兼備批發、零售和配送等功能。”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金界農貿超市按五星級標準規劃,一站式生活必需品購物中心業態定位,致力於打造川東北農貿超市的形象工程和標桿。該“菜籃子”工程建成後,可滿足周邊10萬名居民的購物需求。
  “金界農貿超市改變以往的傳統市場模式,實行‘超市化’運作模式,將不同業態功能分開,卸貨場地地下化;超市配有強排風系統,以保證市場內部無異味;檢測室每天抽查菜品的農藥殘留,監控室保障市場的經營秩序;宰殺區設置了獨立的排風系統和風幕系統,市場內部配備大型洗車場和垃圾中轉站,隨時清運垃圾。”該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金界農貿超市共規劃建設約450個精裝修商鋪和攤位,全面覆蓋了農貿產品業態。同時,市場共設計了10餘個直達入口,3部電梯、4部扶梯和8座大型人行樓梯,以方便顧客出入。
  家住茶盤路祥和麗景小區的何啟松大爺,每天都會步行半小時去廣場林靜農貿市場或位於華山街的臨時市場買菜。其實,在他居住的小區附近有城南綜合農貿市場,位於維康大道。可是,因其蔬菜品種較少,菜又比較貴,所以他極少去那裡買菜。
  據該區火花街道辦事處主任李永洪介紹,2012年7月,該區已對城南綜合農貿市場進行過一次改造,但因其規模較小、經營攤位僅100多個、市場功能缺失,無法滿足周邊居民的購物需求。今年,該區再次啟動對城南綜合農貿市場的擴建改造,以進一步拓展城南市場規模,完善市場功能。
  按照規劃,城南農貿市場整體面積約6200平方米,新增攤位近300個。該市場分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其中,地下一層為車庫,地上一層為熟食區;二層為蔬菜、乾貨區;三、四層則是生活超市。同時,市場內將設置農藥殘留檢測、公平秤等設施,市場將向規範化方向發展。
  擴建後的城南農貿市場,不僅在地理位置上給當地居民帶來便利,還解決了“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李永洪說:“採取蔬菜直銷模式,將蔬菜種植戶直接引薦到農貿市場,減少一些中間交易環節,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放心菜、低價菜。”
  據瞭解,總投資約1200萬元的城南農貿超市將於2015年3月全面建成。  (原標題:務實之舉 鋪展溫暖的民生畫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qvxweiklnof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